新乐市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春天的西湖有多美借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[复制链接]

1#

在景色宜人的西子湖畔,

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白蛇传说,

而且还有数不清的歌颂西湖的优美诗篇。

冬季的西湖,是张岱笔下的

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

早春的西湖,又会是什么模样呢?

钱塘湖春行

▲〔唐〕白居易
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
诗人简介

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他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。白居易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强调作诗应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,反对那些“潮风雪,弄花草”的无所寄托的作品,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,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。著有《白氏长庆集》,其长篇叙事诗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经久不衰,艺术成就颇高。

创作背景

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剌史,宝历元年三月他又出任苏州剌史,所以这首诗应当写于长庆二年和宝历元年之间,大约长庆三、四年间的春天。诗人早春出行,看着钱塘湖的湖水和湖畔的树木、燕子、白沙堤,不禁喜上心头,有感而作。

诗词分析

首联诗人用两个地名“孤山寺”“贾亭”和方位“北”“西”,显示自己是在边走边观赏;紧接着用“水面初平云脚低”一句描绘出春水平静,白云倒映在湖面和湖水相映成趣的美景。

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——“莺”和“燕”,同时,“莺”是早莺,“燕”是新燕,诗人用“早”和“新”来形容“莺”和“燕”,以此突出时令——初春。“早莺”在争抢着有阳光照耀的树木,“新燕”正忙着衔泥筑巢,充满活力,一片生机勃勃之势。

颈联写俯视看到的花草,因是早春花朵还不是很多,所以诗人用一个“乱”字来形容春花东一簇、西一朵的样子。草也不茂盛,只是浅浅的、刚没过马蹄。此联和颔联是该诗的核心部分,也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。

诗人为所见景物赋予生命力,充分显示出他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,这种细致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描写能力值得我们学习。

尾联写白沙堤之景,直抒胸臆,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。之所以“行不足”,是因为美景看不够,恰好点明诗人对西湖春景的痴迷,以至于流连忘返。

钱塘湖

钱塘湖,即西湖,又名西子湖,位于杭州城西,三面环山,南北长约3.3千米,东西宽约2.8千米。西湖旧称武林水、钱塘湖、西子湖,宋代始称西湖。

西湖的美,在于晴中见潋滟,雨中显空蒙,无论雨雪晴阴都能成景。

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。

苏堤和白堤横贯西湖,将西湖分隔为西里湖、小南湖、岳湖、外湖和里湖五部分。每当晨光初启,宿雾如烟,在苏堤白堤上行走,就宛若置身仙境。

对比阅读

春题湖上

▲〔唐〕白居易

湖上春来似画图,乱峰围绕水平铺。松排山面千重翠,月点波心一颗珠。碧毯线头抽早稻,青罗裙带展新蒲。未能抛得杭州去,一半勾留是此湖。

这首诗以“湖”开头,围扰春天的湖水来描写,借松树、山峦、倒影在湖中的月亮、田野里的早稻、湖边的菖蒲勾勒出西湖的春景,同时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,巧妙地为景物增添无限生机,如将月亮比作珍珠,将稻田比作碧毯,将菖蒲比作青罗等,用“排”和“点”将山峦、松树、月亮拟人化,形象生动,妙趣横生,最后又以“湖”结尾,表达对西湖美景和西湖的喜爱、留恋之情。

读后有感

“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”

是早春充满磅礴生机的西湖;

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

是夏日荷香满溢的西湖;

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

是天青细雨里的西湖;

“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”

是水墨画里充满留白韵味的冬季西湖

……

唐诗宋词里的西湖,

就是千年来人们所向往的诗歌和远方。

烟花三月,

如果到了西湖,

想必一定会看到白居易笔下的

“早莺争暖树”“新燕啄春泥”。

感受早春夹杂着微冷的风,

欣赏着迫不及待钻出土地的繁花,

不禁暗自叹道:

“诗词中的烟花三月,

似是西湖独有的季节。”

漫步于白堤,

杨柳似害羞的少女,

轻抚水面,摇曳生姿,

远处山头早已片片翠绿。

闭上眼感受,乐了!

还真是应了这句:

“两堤花柳全依水,一路楼台直到山。”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